在我国高教版图中,曾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、国家化学工业部的青岛科技大学极具特色,一度被誉为“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”。
不过,在时代发展浪潮中,青岛科技大学也曾错失成为985、211高校,以及改名“国字号”大学的两大机遇,这也导致其发展受阻,如今在省内外知名度相对有限。 原国家化工部直属高校的历史荣光 青岛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1876年创立的苏格兰长老会分会,1950年建成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,1956年迁至青岛后,从青岛橡胶工业学校起步,历经山东化工学院、青岛化工学院等时期,一步步发展为如今的青科大。
在上世纪,依托国家轻工业部、国家化学工业部直属高校优势,先后并入青岛胶工人技术学校、化工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学院等资源,推动山东化工学院在橡胶、化工领域迅速崛起。 学校当时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橡胶工业人才的高校,橡胶材料研发、培养的相关人才直接服务于国防军工、民用工业,成为行业特色型标杆高校,被誉为“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”。
1979年,学校划归国家化工部直属管理,1984年根据化工部所属院校城市命名规范,改名为青岛化工学院,这一时期学校基础设置建设、实验室配备、化工设备装备、师资力量等全国领先,在全国化工院校中也颇具竞争力、影响力。 隶属关系变迁、两校合并错失 青岛化工学院当时本应升级大学,实现更高更好更快发展,但在1998年原国家化工部撤销后,该校划归山东省管理,开启了从部属高校到省属高校转型发展之路。
根据原青岛科技大学书记刘立魁描述,该时期曾经教育部有个方案,就是结合青岛化工学院的工科优势,与当时的青岛海洋大学合并,其中青岛海洋大学在1996年就入围首批“211工程”大学。 听到这个消息后,大家没有不开心的,因为合校后,青岛化工学院也就成为了211大学的一部分,另外学校不少学科、专业也能拥有博士点,老师也能成为博士生导师,青岛化工学院无疑是最大的赢家。不过,最终因为经费拨款问题,此事被拖下来,也就不了了之了。 但这件事,也就成为了今后青岛科技大学发展的痛点,2001年青岛海洋大学入围985高校,2002年更是摇身一变,成为“国字号”的中国海洋大学。若当时青岛化工学院能够与其成功合并,如今也是985、211、双一流的“国字号”大学了。 改名青岛科技大学 虽然未能成功合并,但当时青岛化工学院也颇有名气和底蕴,就着手改名“大学”、申报博士点,庆幸的是,接连两年相继通过。
对于改名“大学”,刘书记曾表示“改为理工大学难度较大,我们选择了青岛科技大学”。由此可见,当初该校想要升级为“青岛理工大学”,如若成功,也就没有后来的青岛建筑工程学院事情了。 经过努力,2002年学校改名青岛科技大学几乎全票通过,2003年又以工科院校第一名的好成绩,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,并且拿到三个博士点,本世纪初这算是青岛科技大学“双喜临门”的事情了。
固然改名引起了一些争议,有个别网友表示学科特色从“化工”泛化为“科技”,同时也易与省内另一所“山东科技大学”形成混淆,导致外省认知度下降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崂山新校区建设、更改校名、博士点申报,确实为青岛科技大学进入强校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。 青岛科技大学正冲击“双一流” 如今的青岛科技大学,形成“五校区一基地”的办学格局,并且拥有8个博士点、42个硕士点、80个本科专业,在校生人数达36000人。学校化学、材料科学、工程学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、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%。 化学学科更是青岛科技大学王牌中的王牌,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B+,有望下一轮入选A类学科,目前也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“811”项目,正助推学校冲击“双一流”高校。 学校还在大平台、大项目、大成果等方面表现突出,建设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平台,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。
虽然青岛科技大学学科特色突出,但主要侧重橡胶、化工传统优势,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中,该校位列全国150位、山东省内排名第11位,未能进入前十行列,与同时期的郑州工学院(现郑州大学)、南京化工学院(现南京工业大学)等高校相比,还有一定差距。 若当年能和青岛海洋大学合并,如今确实就没有此类担忧了。毕竟省属院校有限的资源、全国知名度不足、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,深刻制约着大学的转型升级和发展,而部属高校,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,在各方面资源上占据优势。 如今的青岛科技大学正努力建设“特色鲜明、走在前列”的高水平大学,希望其能够抢抓机遇,立足根本、锻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,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!又到一年高考季,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低调且十分具有性价比的高校,2025年的高考生们可以关注! |